大腸癌篩查恆常化 拓至50-75歲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8/07/31 00:07

最後更新: 2018/07/31 00:20

分享:

分享:

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恆常化,將分階段擴展至50至75歲,第一階段下周一開始實施。(車耀開攝)

大腸癌是香港頭號癌症,衞生署昨宣布將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恆常化,分階段擴展至50至75歲,預計未來5年每年揪出650大腸癌個案。

不過,相關公營醫療服務迫爆,能否吸納篩查恆常化後造成的新增服務需求成疑;其中提供最多照腸鏡服務的威爾斯醫院,結腸外科穩定新症輪候期3年。

衞生署前年開始推行為期3年的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,為61至70歲人士進行腸鏡等篩查。計劃恆常化後分3個階段進行,第一階段為年滿61至75歲人士;第二階段為56至75歲;第三階段為50至75歲。參加者將以出生年份計算,而非其出生月份及日子,但1942年出生人士因年滿75歲,須於今年內參加。

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總監黃加慶醫生稱,屆時合資格人士達250萬,總受惠人數比現時高3倍。第一階段下周一開始實施,其餘階段則未有具體時間表。

衞生防護中心監察及流行病學處主任程卓端醫生表示,目標參加率為15%,預計未來5年,每年會識別650宗大腸癌個案及6,500宗大腸腺瘤。

大腸癌確診者增加,但公院能否應付服務激增成疑。根據位於新東聯網的威爾斯醫院張貼各科輪候時間告示,結腸肛門外科穩定新症要排至2021年才首次見醫生,是眾多外科當中輪候期最長。

事實上,確診患大腸癌的篩查長者若選擇到公院專科門診跟進,16/17年度最長已需等約78日才獲得首次治療,據悉超過公院指標。

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結直腸外科教授吳兆文表示,如確診腸癌,一般會於1、2星期內見到公院醫生。不過,以威院為例,結腸外科每天看200名患者,較10年前至少多一倍;平均每位同事每天需看20、30症。他直言,如不設限額,每天看數百個病人亦未足以滿足需求;診症時間亦僅約10分鐘,既要問症及檢查,亦要探肛門及擺直腸鏡。

吳形容現時輪候腸鏡情況為迫爆,平均等至少1年方可見醫生獲首次治療,認為情況不理想,因基層人士無法負擔私家醫生診症費,亦有機會延誤患者確診大腸癌及治療時間。

他稱,每星期接至少100封新症轉介信但稱部分信件僅指病徵為大便出血,實在難以安排快期;建議市民詳細道明徵狀,醫生亦應仔細列出徵狀,以便為求診者安排較理想時間。